收藏收藏
跳转主页跳转主页
加入购物车加入购物车
用户头像

中国经济网信息服务(好出)

icon综合门户 : 中央新闻媒体
icon所在地区 : 全国
icon媒体源 : 新闻源
门户网站
icon 推荐
icon 热门
行业不限,好出稿。工作日一般当天出,最迟一般次日工作日会出结果,改稿不通知。

价格(¥)

原价: 225.00

VIP3价格:213.75

平均发稿时间

1小时15分

发布成功率

89%

网站权重

百度PC

1

百度移动

1
平台简介:

行业不限,好出稿。工作日一般当天出,最迟一般次日工作日会出结果,改稿不通知。

平台详情:

中国经济网科技频道(tech.ce.cn)全方位解析

一、网站属性与主办机构

中国经济网科技频道(tech.ce.cn)是中国经济网旗下的垂直领域频道,其主办方为中国经济网www.ce.cn),该网站是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成立、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管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。中国经济网作为《经济日报》主办的中央级网络媒体,具有鲜明的官方媒体属性

从运营架构来看,中国经济网由经济日报报业集团直接管理,属于国家级网络媒体平台。科技频道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,继承了母平台的权威基因,在科技报道领域具有政府背景支撑。值得注意的是,该网站域名"ce.cn"中的".cn"表明其在中国境内注册,且"ce"明确指向"China Economic"的缩写,进一步彰显其官方身份。

在媒体性质划分上,tech.ce.cn兼具新闻媒体行业服务平台双重属性。一方面它承担着传播科技领域权威信息的职责,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专业化的行业资讯服务。这种双重属性使其在内容生产上既保持新闻的时效性,又注重行业服务的深度。

二、发展历程与平台演进

中国经济网科技频道的发展可追溯至2003年中国经济网正式上线之时,作为首批建设的垂直频道之一。在初期阶段(2003-2010年),该频道主要聚焦于转载科技类新闻和政策解读,内容形式相对单一。

进入快速发展期(2011-2015年),随着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互联网普及,频道进行了首次大规模改版,增设了"前沿技术"、"IT产业"等专栏,开始系统化报道国内科技进展。这一时期,该平台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科技会议的专题报道,如世界互联网大会等,影响力显著提升。

2016年至今的转型升级期,tech.ce.cn完成了从单纯新闻平台向"资讯+服务"综合平台的转变。主要里程碑包括:

  • 2017年推出"科技政策库"数据库服务

  • 2019年上线"科创企业追踪"动态监测系统

  • 2021年改版UI设计,增强移动端适配

  • 2022年建立"专家智库"专栏,汇聚百余位科技领域学者

特别值得关注的是,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,该频道快速响应,开设"科技抗疫"专题,发布原创报道300余篇,其中多篇被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,体现了国家级媒体的应急报道能力。

三、核心内容领域分析

中国经济网科技频道的内容架构呈现多维度覆盖特点,主要涵盖以下核心领域:

1. 政策与产业动态

  • 国家科技政策权威解读(如"十四五"科技创新规划专题)

  • 各部委科技相关文件发布

  • 地方科技政策比较分析

  • 产业白皮书及行业标准更新

2. 前沿技术追踪

  • 人工智能、量子计算等突破性技术进展

  • 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成果

  • 国际科技竞赛报道(如中美AI发展对比)

  • 技术商业化应用案例

3. 数字经济深度报道

  • 互联网产业发展趋势

  • 平台经济监管动态

  • 数据要素市场建设

  • 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

4. 企业创新图谱

  • 科技上市公司财报分析

  • 独角兽企业成长跟踪

  • 专利技术布局解读

  • 企业家访谈实录

5. 科普与成果转化

  • 国家科学技术奖专题

  •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介绍

  • 科研成果产业化路径

  • 科普知识图解

内容分布数据显示,产业政策类占比约35%,技术前沿类占28%,企业动态类占22%,科普服务类占15%。这种结构反映了平台既服务于决策参考,又兼顾大众科普的定位。

四、目标受众画像

基于内容特性和用户访问数据,tech.ce.cn的核心受众可分为以下三类:

1. 政策制定与执行层(约占25%)

  • 科技管理部门公务员

  • 产业园区管理人员

  • 科研院所行政人员

  • 国企技术部门负责人

这类用户主要关注政策解读和行业趋势,用于工作决策参考。平台提供的"政策一点通"等服务专门满足其需求。

2. 行业从业者(约占45%)

  • 科技企业中层以上管理者

  • 投融资机构分析师

  • 知识产权服务人员

  • 技术转移专业人员

他们重点浏览企业动态和技术商业化内容,"科创板观察"等栏目是其高频访问区域。

3. 研究型用户(约占30%)

  • 高校及科研机构学者

  • 行业咨询机构研究员

  • 科技媒体从业者

  • 相关专业研究生

这部分用户更关注深度分析和原始数据,常使用"研究报告下载"等功能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平台通过"科技爱好者"专栏和社交媒体分发,也吸引了不少普通科技爱好者,这类泛用户虽然占比不高,但提升了内容的公众影响力。

五、特色栏目与独家资源

中国经济网科技频道建设了多个具有差异化的特色板块:

1. 政策解读矩阵

  • “部委直通车”:邀请科技部、工信部等司局级官员视频解读

  • “地方创新榜”:可视化呈现各省市科技投入产出比

  • “法规透视”:用思维导图解析复杂科技法规

2. 数据服务产品

  • “科创板全景”:实时监控400余家科创板企业28项核心指标

  • “专利风向标”:季度更新重点技术领域专利申请动态

  • “研发投入TOP100”:年度企业研发强度排行榜

3. 原创专栏集群

  • “院士观察”:签约12位两院院士定期撰稿

  • “技术预见”:联合中国科协发布的未来技术预测

  • “创新地理”:深度报道区域科技创新生态

4. 互动功能模块

  • “政策匹配器”:企业输入特征自动推荐适用政策

  • “问答智库”:累计解答科技管理问题2300余个

  • “会议云平台”:年均直播高端科技会议40余场

其中,"科创板全景"数据库已发展成为涵盖财务数据、专利数据、人才数据等多维度的企业评估工具,被多家券商研究所采购使用。

六、内容更新机制与原创能力

tech.ce.cn建立了系统化的内容生产体系:

更新频率

  • 工作日日均更新量:50-70条

  • 重大事件期间:100条以上(如全国两会期间)

  • 深度报道:每周3-5篇

  • 数据产品:按月/季度定期更新

原创内容

  • 原创比例:约65%(行业平均水平约40%)

  • 原创类型分布:

    • 政策解读:30%

    • 企业调研:25%

    • 专家访谈:20%

    • 数据分析:15%

    • 评论综述:10%

生产模式

  • 记者团队:专职科技记者15人(含3名博士学历)

  • 专家网络:签约专家学者86人

  • 机构合作:与20余家国家级实验室建立信息共享

  • 用户生成:开放企业投稿通道(经审核发布)

内容质量管控方面,实行"三审制"+专业顾问复核机制,对涉及重大技术突破的报道,必经过领域专家事实核查。历史数据显示,其报道被新华社、人民网等中央媒体转载率超过25%。

七、权威性评估与社会认可

从多维度考量,tech.ce.cn具有显著的权威属性:

官方背书

  • 连续8年入选"国家网信办新闻信息稿源单位"

  • 科技部授权发布部分政策解读

  • 国家统计局数据合作平台

  • 中央网信办"网络传播"影响力排名稳居科技类前五

专业认证

  •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理事单位

  •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共建媒体

  •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信息指定发布平台

  • 获"中国新闻奖"网络专题三等奖2次

行业影响

  • 年度发布《中国科技创新图谱》被多地政府参考

  • "科技政策评价指数"被学术论文引用超200次

  • 承办国家级科技论坛分论坛(如浦江创新论坛)

  • 与IEEE等国际组织建立内容合作关系

相比商业科技媒体,其最大优势在于政策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。例如在《数据安全法》出台过程中,该平台推出的"逐条解读"专题被多地网信办作为培训材料,体现了官方媒体的独特价值。

通过上述分析可见,中国经济网科技频道已发展成为兼具权威性、专业性和服务性的国家级科技信息枢纽,在中国科技传播生态中占据重要位置。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,该平台在促进科技信息高效流动、服务创新主体方面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。

收起
icon
收起
icon
关注微信公众号

关注微信公众号

添加企业微信

添加企业微信

媒体入驻申请
抖音
快手
视频号
小红书
B站
youtube
facebook

宣小二©2024 All Right Reserved.

版权所有:上合雍鼎(厦门)传媒有限公司

logologologo
icon